一、Request
1、结构详解
http请求包含:请求行,请求头,请求体
①是请求方法,GET和POST是最常见的HTTP方法,除此以外还包括DELETE、HEAD、OPTIONS、PUT、TRACE。不过,当前的大多数浏览器只支持GET和POST,Spring 3.0提供了一个HiddenHttpMethodFilter
,允许你通过“_method”的表单参数指定这些特殊的HTTP方法(实际上还是通过POST提交表单)。服务端配置了HiddenHttpMethodFilter后,Spring会根据_method参数指定的值模拟出相应的HTTP方法,这样,就可以使用这些HTTP方法对处理方法进行映射了。
②为请求对应的URL地址,它和报文头的Host属性组成完整的请求URL,③是协议名称及版本号。
④是HTTP的报文头,报文头包含若干个属性,格式为“属性名:属性值”,服务端据此获取客户端的信息。
⑤是报文体,它将一个页面表单中的组件值通过param1=value1¶m2=value2的键值对形式编码成一个格式化串,它承载多个请求参数的数据。不但报文体可以传递请求参数,请求URL也可以通过类似于“/chapter15/user.html? param1=value1¶m2=value2”的方式传递请求参数。
2、请求头
请求HTTP报文和响应HTTP报文都拥有若干个报文属性,它们是为协助客户端及服务端交易的一些附属信息。
什么是报文头属性呢,报文头属性有什么用呢?
比如说吧,当你在公司cv代码的时候,突然之间饿意来袭,你就打电话,让楼下的餐馆送个外卖,你给老板说:老板,给我来个最便宜的盖饭,送到xxx,我叫屌丝码农
这里你要的盖饭相当于报文体,而我叫屌丝码农这种信息就相当于报文体,他是一些附属属性,为的是让你们的交易更加顺利.
常见请求头属性
Accept
请求报文可通过一个“Accept”报文头属性告诉服务端 客户端接受什么类型的响应。
如下报文头相当于告诉服务端,俺客户端能够接受的响应类型仅为纯文本数据啊,你丫别发其它什么图片啊,视频啊过来,那样我会歇菜的~~~:
Accept:text/plain
Accept属性的值可以为一个或多个MIME类型的值
Accept-Ranges
其中 Accept-Ranges
返回值为 bytes
,这代表了该服务器可以接受范围请求,这样我们就可以做断点下载的功能了。如果该值为 none
,则代表不允许范围请求。(可实现断点续传)
Cookie
客户端的Cookie就是通过这个报文头属性传给服务端的哦!如下所示:
Cookie: $Version=1; Skin=new;jsessionid=5F4771183629C9834F8382E23BE13C4C
服务端是怎么知道客户端的多个请求是隶属于一个Session呢?注意到后台的那个jsessionid=5F4771183629C9834F8382E23BE13C4C木有?原来就是通过HTTP请求报文头的Cookie属性的jsessionid的值关联起来的!(当然也可以通过重写URL的方式将会话ID附带在每个URL的后面哦)。
Referer
表示这个请求是从哪个URL过来的,假如你通过google搜索出一个商家的广告页面,你对这个广告页面感兴趣,鼠标一点发送一个请求报文到商家的网站,这个请求报文的Referer报文头属性值就是http://www.google.com。
Cache-Control
对缓存进行控制,如一个请求希望响应返回的内容在客户端要被缓存一年,或不希望被缓存就可以通过这个报文头达到目的。
如以下设置,相当于让服务端将对应请求返回的响应内容不要在客户端缓存:
Cache-Control: no-cache
获取请求头
由于请求报文头是客户端发过来的,服务端当然只能读取了,以下是 HttpServletRequest
一些用于读取请求报文头的API:
//获取请求报文中的属性名称
java.util.Enumeration<java.lang.String> getHeaderNames();
//获取指定名称的报文头属性的值
java.lang.String getHeader(java.lang.String name)
由于一些请求报文头属性“太著名”了,因此HttpServletRequest为它们提供了VIP的API:
//获取报文头中的Cookie(读取Cookie的报文头属性)
Cookie[] getCookies()
//获取客户端本地化信息(读取 Accept-Language 的报文头属性)
java.util.Locale getLocale()
//获取请求报文体的长度(读取Content-Length的报文头属性)
int getContentLength();
补充:服务器session获取
//获取session
HttpSession getSession()
HttpServletRequest可以通过 getSession()
,获取请求所关联的HttpSession,其内部的机理是通过读取请求报文头中Cookie属性的JSESSIONID的值,在服务端的一个会话Map中,根据这个JSESSIONID获取对应的HttpSession的对象。
3、请求头列表
Header | 解释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Accept | 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内容类型 | Accept: text/plain, text/html |
Accept-Charset | 浏览器可以接受的字符编码集。 | Accept-Charset: iso-8859-5 |
Accept-Encoding | 指定浏览器可以支持的web服务器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。 | Accept-Encoding: compress, gzip |
Accept-Language | 浏览器可接受的语言 | Accept-Language: en,zh |
Accept-Ranges | 可以请求网页实体的一个或者多个子范围字段 | Accept-Ranges: bytes |
Authorization | HTTP授权的授权证书 | Authorization: Basic QWxhZGRpbjpvcGVuIHNlc2FtZQ== |
Cache-Control | 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 | Cache-Control: no-cache |
Connection | 表示是否需要持久连接。(HTTP 1.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) | Connection: close |
Cookie | HTTP请求发送时,会把保存在该请求域名下的所有cookie值一起发送给web服务器 | Cookie: $Version=1; Skin=new; |
Content-Length | 请求的内容长度 | Content-Length: 348 |
Content-Type | 请求的与实体对应的MIME信息 | 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 |
Date | 请求发送的日期和时间 | Date: Tue, 15 Nov 2010 08:12:31 GMT |
Expect | 请求的特定的服务器行为 | Expect: 100-continue |
From | 发出请求的用户的Email | From: user@email.com |
Host | 指定请求的服务器的域名和端口号 | Host: localhost:8080 |
If-Match | 只有请求内容与实体相匹配才有效 | If-Match: “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” |
If-Modified-Since | 如果请求的部分在指定时间之后被修改则请求成功,未被修改则返回304代码 | If-Modified-Since: Sat, 29 Oct 2010 19:43:31 GMT |
If-None-Match | 如果内容未改变返回304代码,参数为服务器先前发送的Etag,与服务器回应的Etag比较判断是否改变 | If-None-Match: “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” |
If-Range | 如果实体未改变,服务器发送客户端丢失的部分,否则发送整个实体。参数也为Etag | If-Range: “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” |
If-Unmodified-Since | 只在实体在指定时间之后未被修改才请求成功 | If-Unmodified-Since: Sat, 29 Oct 2010 19:43:31 GMT |
Max-Forwards | 限制信息通过代理和网关传送的时间 | Max-Forwards: 10 |
Pragma | 用来包含实现特定的指令 | Pragma: no-cache |
Proxy-Authorization | 连接到代理的授权证书 | Proxy-Authorization: Basic QWxhZGRpbjpvcGVuIHNlc2FtZQ== |
Range | 只请求实体的一部分,指定范围 | Range: bytes=500-999 |
Referer | 先前网页的地址,当前请求网页紧随其后,即来路 | Referer: http://www.zcmhi.com/archives/71.html |
TE | 客户端愿意接受的传输编码,并通知服务器接受接受尾加头信息 | TE: trailers,deflate;q=0.5 |
Upgrade | 向服务器指定某种传输协议以便服务器进行转换(如果支持) | Upgrade: HTTP/2.0, SHTTP/1.3, IRC/6.9, RTA/x11 |
User-Agent | User-Agent的内容包含发出请求的用户信息 | User-Agent: Mozilla/5.0 (Linux; X11) |
Via | 通知中间网关或代理服务器地址,通信协议 | Via: 1.0 fred, 1.1 nowhere.com (Apache/1.1) |
Warning | 关于消息实体的警告信息 | Warn: 199 Miscellaneous warning |
二、Response
1、结构详解
同样 http 响应分为响应行、响应头、响应体
2、响应状态码
1xx 消息,一般是告诉客户端,请求已经收到了,正在处理,别急...
2xx 处理成功,一般表示:请求收悉、我明白你要的、请求已受理、已经处理完成等信息.
3xx 重定向到其它地方。它让客户端再发起一个请求以完成整个处理。
4xx 处理发生错误,责任在客户端,如客户端的请求一个不存在的资源,客户端未被授权,禁止访问等。
5xx 处理发生错误,责任在服务端,如服务端抛出异常,路由出错,HTTP版本不支持等。
设置状态码
//设置状态码,状态码在HttpServletResponse中通过一系列的常量预定义了,如SC_ACCEPTED,SC_OK
void setStatus(int sc)
3、常见的响应头属性
Cache-Control
响应输出到客户端后,服务端通过该报文头属告诉客户端如何控制响应内容的缓存。
下面,的设置让客户端对响应内容缓存3600秒,也即在3600秒内,如果客户再次访问该资源,直接从客户端的缓存中返回内容给客户,不要再从服务端获取 (当然,这个功能是靠客户端实现的,服务端只是通过这个属性提示客户端“应该这么做”,做不做,还是决定于客户端,如果是自己宣称支持HTTP的客户端,则就应该这样实现) 。
Cache-Control: max-age=3600
ETag
一个代表响应服务端资源(如页面)版本的报文头属性,如果某个服务端资源发生变化了,这个ETag就会相应发生变化。它是Cache-Control的有益补充,可以让客户端“更智能”地处理什么时候要从服务端取资源,什么时候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返回响应。
Spring 3.0还专门为此提供了一个org.springframework.web.filter.ShallowEtagHeaderFilter(实现原理很简单,对JSP输出的内容MD5,这样内容有变化ETag就相应变化了),用于生成响应的ETag,因为这东东确实可以帮助减少请求和响应的交互。
下面是一个ETag:
ETag: "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"
Location
我们在JSP中让页面Redirect到一个某个A页面中,其实是让客户端再发一个请求到A页面,这个需要Redirect到的A页面的URL,其实就是通过响应报文头的Location属性告知客户端的,如下的报文头属性,将使客户端redirect到iteye的首页中:
Location: http://www.iteye.com
Date
当前的GMT时间。你可以用setDateHeader来设置这个头以避免转换时间格式的麻烦。
Set-Cookie
服务端可以设置客户端的Cookie,其原理就是通过这个响应报文头属性实现的:
Set-Cookie: UserID=JohnDoe; Max-Age=3600; Version=1
4、服务端设置响应头
在服务端可以通过HttpServletResponse的API写响应报文头的属性:
//添加一个响应报文头属性
void setHeader(String name, String value)
像Cookie,Location这些响应都是有福之人,HttpServletResponse为它们都提供了VIP版的API:
//添加Cookie报文头属性
void addCookie(Cookie cookie);
//不但会设置Location的响应报文头,还会生成303的状态码
void sendRedirect(String location)
5、响应头列表
Header | 解释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Accept-Ranges | 表明服务器是否支持指定范围请求及哪种类型的分段请求 | Accept-Ranges: bytes |
Age | 从原始服务器到代理缓存形成的估算时间(以秒计,非负) | Age: 12 |
Allow | 对某网络资源的有效的请求行为,不允许则返回405 | Allow: GET, HEAD |
Cache-Control | 告诉所有的缓存机制是否可以缓存及哪种类型 | Cache-Control: no-cache |
Content-Encoding | web服务器支持的返回内容压缩编码类型 | Content-Encoding: gzip |
Content-Language | 响应体的语言 | Content-Language: en,zh |
Content-Length | 响应体的长度 | Content-Length: 348 |
Content-Location | 请求资源可替代的备用的另一地址 | Content-Location: /index.htm |
Content-MD5 | 返回资源的MD5校验值 | Content-MD5: Q2hlY2sgSW50ZWdyaXR5IQ== |
Content-Range | 在整个返回体中本部分的字节位置 | Content-Range: bytes 21010-47021/47022 |
Content-Type | 返回内容的MIME类型 | Content-Type: text/html; charset=utf-8 |
Date | 原始服务器消息发出的时间 | Date: Tue, 15 Nov 2010 08:12:31 GMT |
ETag | 请求变量的实体标签的当前值 | ETag: “737060cd8c284d8af7ad3082f209582d” |
Expires | 响应过期的日期和时间 | Expires: Thu, 01 Dec 2010 16:00:00 GMT |
Last-Modified | 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| Last-Modified: Tue, 15 Nov 2010 12:45:26 GMT |
Location | 用来重定向接收方到非请求URL的位置来完成请求或标识新的资源 | Location: http://www.zcmhi.com/archives/94.html |
Pragma | 包括实现特定的指令,它可应用到响应链上的任何接收方 | Pragma: no-cache |
Proxy-Authenticate | 它指出认证方案和可应用到代理的该URL上的参数 | Proxy-Authenticate: Basic |
refresh | 应用于重定向或一个新的资源被创造,在5秒之后重定向 | Refresh: 5; url=http://www.atool.org/httptest.php |
Retry-After | 如果实体暂时不可取,通知客户端在指定时间之后再次尝试 | Retry-After: 120 |
Server | web服务器软件名称 | Server: Apache/1.3.27 (Unix) (Red-Hat/Linux) |
Set-Cookie | 设置Http Cookie | Set-Cookie: UserID=JohnDoe; Max-Age=3600; Version=1 |
Trailer | 指出头域在分块传输编码的尾部存在 | Trailer: Max-Forwards |
Transfer-Encoding | 文件传输编码 | Transfer-Encoding:chunked |
Vary | 告诉下游代理是使用缓存响应还是从原始服务器请求 | Vary: * |
Via | 告知代理客户端响应是通过哪里发送的 | Via: 1.0 fred, 1.1 nowhere.com (Apache/1.1) |
Warning | 警告实体可能存在的问题 | Warning: 199 Miscellaneous warning |
WWW-Authenticate | 表明客户端请求实体应该使用的授权方案 | WWW-Authenticate: Basic |
三、常用操作
1、内容类型
更多头信息参见:https://cloud.tencent.com/developer/chapter/13542
Content-Type(内容类型),一般是指网页中存在的 Content-Type,用于定义网络文件的类型和网页的编码,决定浏览器将以什么形式、什么编码读取这个文件,这就是经常看到一些 PHP 网页点击的结果却是下载一个文件或一张图片的原因。
Content-Type 标头告诉客户端实际返回的内容的内容类型。
语法格式:
Content-Type: text/html; charset=utf-8
Content-Type: multipart/form-data; boundary=something
常见的媒体格式类型如下:
- text/html : HTML格式
- text/plain :纯文本格式
- text/xml : XML格式
- image/gif :gif图片格式
- image/jpeg :jpg图片格式
- image/png:png图片格式
以application开头的媒体格式类型:
- application/xhtml+xml :XHTML格式
- application/xml: XML数据格式
- application/atom+xml :Atom XML聚合格式
- application/json: JSON数据格式
- application/pdf:pdf格式
- application/msword : Word文档格式
- application/octet-stream : 二进制流数据(如常见的文件下载)
- application/x-www-form-urlencoded :
<form encType="">
中默认的encType,form表单数据被编码为key/value格式发送到服务器(表单默认的提交数据的格式)
另外一种常见的媒体格式是上传文件之时使用的:
- multipart/form-data : 需要在表单中进行文件上传时,就需要使用该格式
2、下载文件
可用于浏览器下载文件
HTTP 上下文中的第一个参数是inline
(默认值,表示它可以显示在网页内,或作为网页)或attachment
(表示它应该下载;大多数浏览器呈现“另存为”对话框,预先填入filename
如果存在参数的值
Content-Disposition: inline
Content-Disposition: attachment
Content-Disposition: attachment; filename="filename.jpg"
下载文件
<a id="download3" href="/download">下载</a>
@GetMapping("/download")
public void download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,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) throws IOException {
//1.获取要下载的文件的绝对路径
String realPath = "H:\\图分类\\线稿\\3.jpg";
//2.获取要下载的文件名
String fileName = realPath.substring(realPath.lastIndexOf("\\")+1);
response.reset();// 必要地清除response中的缓存信息
//表明响应数据为二进制流数据(如常见的文件下载)
response.setContentType("application/octet-stream");
//支持分段请求,断点续传
response.setHeader("Accept-Ranges", "bytes");
//3.设置content-disposition响应头控制浏览器以下载的形式打开文件
response.setHeader("content-disposition", "attachment;filename="+ URLEncoder.encode(fileName, "UTF-8"));
InputStream in = new FileInputStream(realPath);//获取文件输入流
int len = 0;
byte[] buffer = new byte[1024];
OutputStream out = response.getOutputStream();
while ((len = in.read(buffer)) > 0) {
out.write(buffer,0,len);//将缓冲区的数据输出到客户端浏览器
}
in.close();
}
四、request API
API
String remoteAddr = request.getRemoteAddr(); //请求源ip
int remotePort = request.getRemotePort(); //请求源端口
Locale locale = request.getLocale(); //请求源的语言类型
StringBuffer requestURL = request.getRequestURL(); //请求的目标ip+端口+路径
String requestURI = request.getRequestURI(); //请求的目标路径
String token = request.getHeader("token"); //获取token
String userAgent = request.getHeader("user-agent"); //获取用户设备和浏览器信息
HttpSession session = request.getSession();
ServletContext servletContext = request.getServletContext();
Cookie[] cookies = request.getCookies();
Enumeration<String> headerNames = request.getHeaderNames(); //获取所有的header
String method = request.getMethod(); //请求类型,GET/POST
// 获取输入流
ServletInputStream inputStream = request.getInputStream();
//BufferedReader reader = request.getReader();
Object userName1 = (String)request.getAttribute("userName");
request.setAttribute("userName","李四"); //获取容器间传递的数据,可在拦截器中设置
String id1 = request.getParameter("id"); // 获取前端请求参数,只能是String
Map<String, String[]> parameterMap = request.getParameterMap(); //获取请求参数列表
1、getParameter() 和 getAttribute() 区别
(1)request.getParameter()取得是通过容器的实现来取得通过类似post,get等方式传入的数据,request.setAttribute()和getAttribute()只是在web容器内部流转,仅仅是请求处理阶段。
(2)request.getParameter()方法传递的数据,会从Web客户端传到Web服务器端,代表HTTP请求数据。request.getParameter()方法返回String类型的数据。
request.setAttribute()和getAttribute()方法传递的数据只会存在于Web容器内部
还有一点就是,HttpServletRequest类有setAttribute()方法,而没有setParameter()方法。
总而言之
getParameter()
获取前端请求的参数,两个Web页面间为**链接(重定向)**关系时,用于获取get、post参数
setAttribute()和getAttribute()
则是运用于容器内部或2个web之间转发时,传递数据
2、经转发后获取源ip
获取客户端的IP地址的方法是:request.getRemoteAddr()
,这种方法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有效的。但是在通过了Apache,Squid等反向代理软件就不能获取到客户端的真实IP地址了。
如果使用了反向代理软件,将http://192.168.1.110:2046/ 的URL反向代理为http://www.xxx.com/ 的URL时,用request.getRemoteAddr()方法获取的IP地址是:127.0.0.1 或 192.168.1.110,而并不是客户端的真实IP。
经过代理以后,由于在客户端和服务之间增加了中间层,因此服务器无法直接拿到客户端的IP,服务器端应用也无法直接通过转发请求的地址返回给客户端。但是在转发请求的HTTP头信息中,增加了X-FORWARDED-FOR信息。用以跟踪原有的客户端IP地址和原来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地址。当我们访问http://www.xxx.com/index.jsp/ 时,其实并不是我们浏览器真正访问到了服务器上的index.jsp文件,而是先由代理服务器去访问http://192.168.1.110:2046/index.jsp ,代理服务器再将访问到的结果返回给我们的浏览器,因为是代理服务器去访问index.jsp的,所以index.jsp中通过request.getRemoteAddr()的方法获取的IP实际上是代理服务器的地址,并不是客户端的IP地址。
于是可得出获得客户端真实IP地址的方法一:
public String getRemortIP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 {
if (request.getHeader("x-forwarded-for") == null) {
return request.getRemoteAddr();
}
return request.getHeader("x-forwarded-for");
}
可是当我访问http://www.xxx.com/index.jsp/ 时,返回的IP地址始终是unknown,也并不是如上所示的127.0.0.1 或 192.168.1.110了,而我访问http://192.168.1.110:2046/index.jsp 时,则能返回客户端的真实IP地址,写了个方法去验证。原因出在了Squid上。squid.conf 的配制文件 forwarded_for 项默认是为on,如果 forwarded_for 设成了 off 则:X-Forwarded-For: unknown
于是可得出获得客户端真实IP地址的方法二:
public String getIpAddr(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 {
String ip = request.getHeader("x-forwarded-for");
if(ip == null || ip.length() == 0 || "unknown".equalsIgnoreCase(ip)) {
ip = request.getHeader("Proxy-Client-IP");
}
if(ip == null || ip.length() == 0 || "unknown".equalsIgnoreCase(ip)) {
ip = request.getHeader("WL-Proxy-Client-IP");
}
if(ip == null || ip.length() == 0 || "unknown".equalsIgnoreCase(ip)) {
ip = request.getRemoteAddr();
}
return ip;
}
可是,如果通过了多级反向代理的话,X-Forwarded-For的值并不止一个,而是一串Ip值,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用户端的真实IP呢?
答案是取X-Forwarded-For中第一个非unknown的有效IP字符串。
如:X-Forwarded-For:192.168.1.110, 192.168.1.120, 192.168.1.130, 192.168.1.100
用户真实IP为: 192.168.1.110
五、response API
// 返回指定的json数据,可在拦截器中直接返回前端
response.setContentType("application/json;charset=UTF-8");
response.getWriter().println(json);